厦门网-厦门晚报讯 没想到海底的情况那么复杂,预计一年内贯通,结果花了两年多时间。不过,“最困难的时期都已经过去了,剩下来的较短的几段每天将顶进8米左右,两个月后顶通。”7月30日,在厦门海域清淤工程集中采访现场,市水务集团跨海顶管项目负责人对记者说。
他说,年底前两条2.2米直径的海底钢管将通水,到时进岛供水生命线将从这里经过,高集海堤上的一条进岛原水管和一条供水渠将拆除。
有“福建第一顶”之称的厦门岛供水过海管迁改的海底顶管工程,是省内历史上最大的顶管施工,本报在2009年10月20日三版《直径2.2米“巨龙”钻地过海》中,曾作过专题报告。
高集海堤原水管道迁改工程起点在集美,陆上段接北溪引水集美泵站和集美水源泵站,终点接厦门本岛现有原水渠道和管道。
遇阻
单向顶进被迫变双向
两年前,施工方谨慎预计2010年3月顶通。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远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一开始,只有两端有施工井,即集美海边的1号井和高崎海岸的2号井。每个施工井直径15米,深17米左右,可装得下一栋6层大楼。顶管也只是从集美侧的海底出发,高崎侧只是接收井,没有液压千斤顶等设备。
随着难度的加大,施工人员在海里增加了3个巨大的施工井。先是在距离集美海边400米左右的海里,做了3号井和4号井,两段距离不到100米,就是为了避开一段基岩,管道被迫拐弯。然后从4号井再往岛内顶进。
为了加快进度,去年又在距离高崎海岸800米处新做了5号井,同时把高崎岸边的2号接收井改为施工井,由这里往海中央顶进。从此,单向顶管变成双向顶管,速度加快。
目前,总体上顶管还剩下20%左右,是比较好的地质区域,预计会比较顺利。
原因
“软硬骨头”都难啃
为何施工耗时巨大,是因为顶进机头确实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和“软骨头”。
机头怕硬,遇到坚岩就拐小弯,躲不过就人工开凿,但非常费时。如果都是正常的沙土层,一天可以前进10米左右,可是实际情况很糟。经常遇到大面积的花岗岩体,只能让工人进去凿石。凿一点,机头动一点,钢管进一点,有时几个月只前进了几米。
机头也怕软,有时出现流沙甚至气囊、水囊,机头会一下子沉下去,地面中控室远程如果不能纠正偏离,还需要人工纠偏,并填充土石、加固。2号施工井到5号施工井顶进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工人得走到管道深处去处理,劳动强度极大,耗时很长。
相关新闻
年底前翔安填海造地6平方公里
厦门网-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杜世成 实习生 陈辉林 图/刘东华)在大嶝南侧海面上,一艘巨大的清淤绞吸船正将海底淤泥源源不断地抽上来,送进一根巨大的管子,再输往海边已经围起来的填海区。年底前,大嶝的航空城物流、仓储一期用地将会造出3平方公里的用地,这些填土都是来自海底的淤泥。
我市去年年底开始海域清淤整治工程,清淤主要在海堤开口附近,包括东屿湾、宝珠屿海域,环东海域、大嶝海域和海沧湾等,共计要清出近2亿立方米的淤泥。
目前,集美大桥到厦门大桥之间的清淤已经基本完成,共清除淤泥1500万立方米。
“根据我市海域整治方案,清淤将与造地、沿海护岸整治有机结合。”市清淤办主任王文杰说,清淤造地在改善海洋生态的同时,避免对海洋的二次污染,又给厦门建设提供发展用地,节省投资,一举两得。
大嶝的航空城物流、仓储一期用地总造地规模为9.3平方公里左右,翔安南部年内也将形成3平方公里的造地规模。这些填海项目全部经过审批。
来源:厦门网 文/记者 杜世成 实习生 陈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