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泉州修复污水干管不用“开膛破肚”

发布人:朱文鉴 2014-05-04

市区最大污水干管 下周动工修复●追踪

修复污水干管 不用“开膛破肚”

首次采用全新技术,使用高科技材料,实现地下管道内衬修复

工人下井为管道固定方向


使用特种玻璃纤维,运用全新技术,经一辆紫外线固化车牵引,不用开挖路面,就能达到修复污水干管的效果。这既是泉州市区首次使用这种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以往“逢埋管必开挖”的情形。

昨天,记者从泉州市排水中心获悉,市区宝洲街污水干管修复改造工程将于本月底全面铺开。此次维护范围包括从温陵南路城雕至宝洲街与田安路交叉路口的污水干管,全长约1公里,预计整个工程到今年6月份全部完成。

那么,这种玻璃纤维管有何奇效,具体如何施工?众所周知,城市污水管都深埋于地下五六米处,如何在不开挖路面的情况下,实现内衬修复?此外,那辆神秘的紫外光固化牵引车是如何作业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夜跟随市排水中心工作人员,走上街头,深入工地,探访这种全新修复技术的真面目,用镜头记录,为读者一一解疑释惑。

“这项新技术的运用,从前期管道的预处理,到使用材料的存放,一直到现场的拖管下料、固化,环环相扣,一点也马虎不得!”市排水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整个施工过程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紫外光固化环节,工序十分复杂,工艺精细,就像在人体里安放心脏支架一样,要求非常严格。

井内要先铺一层塑料薄膜,防止玻璃纤维软管被割破

工序一:堵水

井内上下游先堵水

还得进行高压清洗

要施工的管道上下游得先堵水,然后使用移动泵站把上游的水,通过临时排放管道抽到下游的管道,避免污水横流;接着把管道内的积水排干,然后开始清淤。

“在拉管之前,先得摸清管内的情况。”该负责人介绍,一般情况下,在开始施工前,得对修复管段上下游的检查井下“堵头”,还得在管道内部进行清淤,并进行高压清洗,把管道清洗干净后,对管道接口的小错位、裂缝修复等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然后再派上高压清洗车进管内进行彻底清洗,必须保证管内干净,才能保证拉管成功。

工序二:观潮

内衬修复最怕有水

掌握潮汐至关重要

“这些前期工作完成后,还得考虑晋江的潮汐规律,否则一切都可能打水漂。”该负责人称,由于泉州市区依江而建,地质和地下污水管道受晋江的潮汐及内沟河的水位变化影响很大,“这种内衬拉管修复最怕水,一旦晋江水位上升,只能等到退潮后再施工”。

为了保护特种玻璃纤维,还得在管内铺一层底膜,进行这道工序后,真正的“主角”才会出场。

工人把玻璃纤维软管铺开


工序三:拉管

特种玻璃纤维登场

高密度耐磨抗腐蚀

“纯德国进口,耐磨性强,抗腐蚀性佳,还不易被扯断。”该负责人介绍,内衬修复的“主角”是这种由特种玻璃纤维构成的软管,由于它的材料较为特殊,施工前得存放在冷冻仓库里,才能确保软管不变质。

虽然玻璃纤维管厚度仅1厘米,但其密度极大,直径1.2米、长度近50米的软管,总重量达好几吨,需要用吊车才能拉得动。

工序四:烤管

“八爪章鱼”上阵

下井烘烤纤维软管

特种软管下井到位,并完成管内充气之后,另外一位“主角”——紫外光固化车就该登场了。

四只强光灯管,配上八个小轮子,可根据管径大小,在污水干管内,以各种角度张开,像一只活脱脱的“八爪章鱼”那样自如行走,“技术人员通过车载电脑,可以遥控井下固化车前进后退”。

“紫外光的照射,使玻璃纤维软管发生化学反应,玻璃纤维软管硬化后紧贴住污水管的管壁,从而完成污水管的内衬修复。”该负责人介绍,固化车上的四只灯管,每只功率达1000瓦,全部开起来的话,十分刺眼,越靠近灯管,温度越高,技术人员必须戴上墨镜,眼睛才不会受伤害。

紫外线灯准备下井


[相关新闻]

市区将新增一条污水干管

位于云鹿路、宝洲街区域,全长1500米,上月底已进场施工,年内完工

早报讯 (记者 林福龙)市区云鹿路(泉秀街至丰海路)、宝洲街(法石水闸至坪山路)将新建一条1500米长的污水管,上月底已进场施工,年内完工。

市排水中心相关负责人称,项目实施后,宝洲街、云鹿路片区,污水排放和收集不畅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据悉,目前宝洲街、云鹿路污水管道沉降脱节,检查井井室、井底破损较为严重,且该区域污水管管径和标高无法满足法石片区污水管道接入的需要;丰海路污水管道未接入宝洲街污水管道,管道无出路,成断头管,这些都影响周边片区污水的收集和排放。

为此,市排水中心将沿云鹿路(泉秀街至丰海路)、宝洲街(法石水闸至坪山路),铺设新的污水管道,全长约1500米,建成后,原有管道将废弃。新管道的服务范围包括宝洲花苑、法石片区等,面积0.99平方公里,可解决片区内的排污问题,并为远期法石片区污水管道改造打好基础。

来源:东南早报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非开挖技术信息网》,转载必须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转载作品与网友言论 不代表非《开挖技术信息网》观点。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上海科熙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学会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CSTT)
技术支持:上海攸攸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