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汉市非开挖技术整体使用率达10%以上,管道修复占比较少,使用率相对较低。”昨日,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保松教授接受本报专访。他认为,提高非开挖技术在管道修复方面的使用率后,再有下雨天,就看不到城区里的“海”了。上世纪末,中国地质大学就用非开挖铺管技术,开创了武汉市“地面车水马龙,地下管缆横穿”的先河。
提及武汉市非开挖技术的使用情况,马保松表示,通讯、电力、燃气等整体应用比较成熟,使用率可达10%以上,不超过20%。但是,管道修复方面还有待提升,使用率相对较低。
“武汉一下大雨,就可以在市内"看海",其根本原因在于地下管道的修复和改造。”马保松介绍,地下管道就像是城市的动脉和静脉,对于城区旧管道而言,非开挖技术可用于清淤、检测、修复等方面。
“旧管道"打通"了,"海"就会减少甚至消失。”马保松坦言,相比上海、广州等城市而言,武汉在管道修护和改造方面,还是慢了半年。
谈及使用率较低的原因,马保松介绍,经济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国内非开挖技术的材料、设备、技术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从国外引进成本较高。
马保松预测,非开挖技术5年内可在武汉市大力推广和应用。
“地线管线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煤气等,这个产业的前景比较好,是一项绿色施工技术,不需要大刀阔斧地凿马路。”身为中国地质大学非开挖工程学课程负责人的马保松建议,政府能够加大对非开挖技术的支持,施工单位能够跟进工作进度,管理人员能够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不要单一考虑一个部门的利益得失,要看到这项技术的综合效益。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