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北国边关为经济腾飞注入活力

发布人:李伯伦 2010-11-08
11月1日,北京时间18点整,随着俄罗斯加林达末站开始向管道注油,油头于11月2日早上抵达中方首站——漠河站,这标志着中俄原油管道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而石油则被视为现代经济腾飞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石油的短缺意义重大?      
   2009年4月,中俄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俄政府关于石油领域合作的协议》。5月18日,在漠河县兴安镇举行的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境内段开工仪式,揭开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序幕。根据中俄两国签署的协定,该管道将于2010年 10月31日建成投产,自2011年起将担负每年1500万吨的供油任务,共持续20年。      
    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点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4.5公里的黑龙江江边。根据双方合作的协议规定,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项目采用中俄双方互建封闭区的形式建设,即在黑龙江两岸,中俄分别划出一片区域作为封闭区。工程期间,中方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要频繁往返于中俄两地的封闭区。对于跨境封闭区的监管在我国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海关监管经验可以借鉴,海关所面临的监管难度之大、办公生活条件之艰苦、日常工作时间之长前所未有,这一切对哈尔滨海关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由于工期紧张,封闭区内施工不分昼夜,海关监管也实行24小时、无假日的通关制度,而负责此次海关监管工作的是哈尔滨海关所属漠河海关。2009年8月,漠河海关进驻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封闭区进行监管。      
封闭区施工期间,各类大型施工设备进出境络绎不绝,一片繁忙景象。漠河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企业报关地点距离封闭区213公里,往返途径崎岖的山路,往返时间至少8小时。按照常规企业“一票一报”,手续极为繁琐,无法保证工程的需要。针对现场实际情况,漠河海关对企业实行了“提前备案、集中报关、即时验放”的便捷服务措施。企业每月定期到海关集中报关,极大地节省了通关时间和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为企业施工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漠河县是全国最冷的地区,冬季平均温度零下30度,今年更出现了零下50.1度的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全国最低气温。在隆冬时节,哈尔滨海关党组书记、关长王松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前往漠河县,调研管道建设情况,解决石油管材通关难题,为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封闭区海关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海关关员在封闭区工作的地方是厚度不足10公分、被关员戏称为‘火柴盒’的临时活动板房,室内采用电暖气取暖,遇上施工繁忙经常断电,屋里与外面一样寒冷。即使关员‘全副武装’穿戴加厚的棉衣、棉裤、棉帽、棉手套,也经常被冻得瑟瑟发抖。”漠河海关长翟德军告诉记者。     
    针对紧急情况,海关特事特办,保证工程如期进行。“2009年12月的一天,中俄原油管道穿江工程正在实施管道定向对穿,夜间气温低至零下48摄氏度。”翟德军说,深夜22时左右,突然从封闭区俄方施工现场传来紧急消息,管道穿越关键设备——定向钻导向孔液压马达出现损坏,必须立即更换。技术人员确认后论证,替换设备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及时过境更换,否则已经穿越过半的管道孔将时刻面临坍塌的危险。接到企业需要设备立即过境的申请后,海关关员迅速起床,冒着零下48摄氏度的严寒,从距离施工现场14公里的住宿地及时赶往现场,简化手续,高效验放,不到半小时,工程设备通关手续顺利办完。由于种种原因,三位执勤关员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多才返回,户外工作4个多小时,三位执勤关员手脚早就冻僵了。     
   “在深夜的寒冬,海关特事特办,挑战严寒极限,冒着风雪及时验放进出境工程设备,这种敬业精神,难能可贵,真让我们感动。”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国际事业部黑龙江穿越工程项目部项目副经理王建华激动地说。    
    据统计,自2009年8月1日封闭区正式开通,至2010年8月31日,哈尔滨海关共监管进出境货物2836吨,价值1786.8万美元,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1669辆(艘)次,进出境人员8769人次。至此,中俄原油管道的关键性工程——黑龙江穿越已顺利竣工,海关为此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着中俄原油管道的开通,每年1500万吨的原油将流入中国工业的血脉,必将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中国经济网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非开挖技术信息网》,转载必须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转载作品与网友言论 不代表非《开挖技术信息网》观点。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上海科熙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学会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CSTT)
技术支持:上海攸攸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