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全国性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始铺开

发布人:朱文鉴 2015-10-30

既解决民生所需,又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被指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关注度也从“地下”飞升“云端”。各地也开始频繁动作,我国已有20余年地下管廊建设经验的积累,目前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据初步估算,全国在未来3年内,将铺设约8000公里地下管廊。这与此前很多城市只有寥寥数公里的铺设量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中央对于地下管廊建设的重点支持,被很多业内人士解读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将告别预热,进入实践阶段。 
管廊建设全国铺开试点城市做领跑 
顶层设计出台,全国性建设开始铺开。2015年8月和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顶层设计上支持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名单都已公布,正待各方积极落实。 
全国首家县级“地下管廊”主体建成 
10月23日,新沂建设的全国县级首家“地下综合管廊”主体工程施工完毕,进入管廊装潢和控制室建设阶段。管廊的建设破解了“城市蜘蛛网”和“马路拉链”的全国性难题,且在财政没掏1分钱的情况下,实现了城市建设中公用设施的低成本与集约化建设目标。  
白银市将投资22.38亿元建设26.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白银市在今年4月8日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计划在白银城区七条道路建设26.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和两座中央控制中心,项目总投资22.38亿元。 
白银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建设采取PPP(BOT)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BOT特许经营期30年。该项目建设分三年完成(含一年运营期)。项目申报成功后,白银市与有意向的社会资本方经过多次商谈,完成了社会资本的采购。最终,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华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已于10月10日正式签订项目合同书。 
山东已建222公里地下管廊未来所有管线必须入“廊” 
目前全省17个设区城市中,济南、枣庄正在普查,其余15个市均已完成普查,并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县级市中,即墨等13个市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占总数的46.4%。平阴等12个县城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占总数的20.7%。各地地下管线普查范围覆盖面积广,涉及建成区的所有区域,普查管线种类全,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管线,已普查管线总长度约170569.8公里。 
目前,全省有11个城市建有或正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已建成222.89公里,距离“2020年山东要建800公里地下管廊”的目标还比较大。  
陕西致力打造“海绵城市” 5年将建超百公里地下管廊 
近年来,陕西在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0月27日,陕西省政府在西咸新区召开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副省长庄长兴出席会议并讲话。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西安市已经形成一定的工程量,西咸新区、宝鸡、咸阳、延安等地也已启动工程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西咸新区已取得初步成果,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 
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运营100公里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在建500公里以上;各设区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 
苏州未来3年建5条地下管廊 避免“马路拉链” 
根据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实施计划,苏州在2015年-2017年将试点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分别是城北路综合管廊、北环路综合管廊、澄阳路综合管廊、太湖新城启动区综合管廊、桑田岛综合管廊。其中城北路综合管廊将于10月开工建设。从苏州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汇报会上获悉,总长度约31.16公里的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经或者即将启动,未来10年苏州将建177公里的地下管廊。 
地下管廊将迎建设高峰 
十三五规划把保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既符合民生诉求、又满足“稳增长”政策诉求的投资方向,将成为市场热点。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可预见地下管廊将迎来建设高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要坚持因地制宜。现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一定要达到当代国际标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因地制宜。新区可以全面推开,老区要适情而做,可以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改造、老区改造、道路改造等进行,千万不要一哄而上,更不能建面子工程、烂尾工程。

来源:中国管道商务网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非开挖技术信息网》,转载必须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转载作品与网友言论 不代表非《开挖技术信息网》观点。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上海科熙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学会非开挖技术专业委员会(CSTT)
技术支持:上海攸攸网络